首页>>旅游百科

惠州中山公园(惠州中山公园的景区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惠州中山公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惠州中山公园的景区介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惠州历史知识

1.关于惠州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

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

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

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

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

总管府建于“?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园。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

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抵惠。

在惠期间,他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其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于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

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

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2.伦敦和惠州的历史有什么不

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

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2区3县,并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珠三角经济区。 [1]秦始皇三十三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隋开皇十一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四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

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 1970年称惠阳地区(简称惠阳)。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从唐到清末1000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

孕育了叶挺、廖仲恺、邓演达、叶亚来等杰出人士;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2013年7月1日,舷号为596号惠州舰入列驻港部队。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3.惠州梅莱有哪些来历

惠州梅菜,是惠州独有的传统特产。

历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晾晒、精选、漂盐等多道工序制成。惠州梅菜一般用梅菜心做原料。

上好的梅菜心,只有三寸多长,粗细如栂指,顶上带花,状如秋菊。因菜心不见阳光,吃起来格外脆嫩,加上精工腌制,菜心色泽金黄透亮,不但味道清香爽脆,而且营养丰富。

自苏东坡来惠州后,用这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民间传为正气菜的梅菜做成的梅菜扣肉名扬四海。由于梅菜不仅可独成一味,又可以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因此,越来越受岭南、港澳、东南亚一带的人青睐。

人们购买梅菜,除自己吃外,还经常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现在,久负盛名的惠州梅菜经惠州人的开发,产量、品种、制作工艺等都得到了改进,更适合作为送礼的佳品。

4.

伦敦历史1949年的皮卡迪里广场伦敦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

伦敦最早的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载。不少人认为伦敦是罗马人建立的。

不过,考古研究显示,在罗马人到这个地方之前,这里已经有人类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动的痕迹。至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在皇帝克劳狄(Claudius)的领导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这个后来成为英国的地方。

他们在泰晤士河畔建筑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底纽姆”(Londinium)。后来,罗马人在此修筑城墙,并且在城墙包围的地区逐步建立一个具规模的城市。

虽然Londinium看来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学者认为,此字源于本来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凯尔特人(Celts)所用的语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伦敦诞生(公元50年)在《罗马书》中有关伦敦的记载是从公元50年,伦敦(London)这一名字是来自凯尔特语的Londinium。

凯尔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国,之后他们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此后他们发现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50年前后,罗马商人又在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带领民众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她所领导的军队进军到伦敦。伦敦在战火中被毁,战乱后伦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

城中的富人们用石头和砖瓦来建造房屋,而大多数的穷人们只能住木屋。荣辱兴衰(公元2世纪) 2世纪后叶,在伦敦修建了6米高的环伦敦石城墙,此时的伦敦人口已经增长到英国当时最大的城镇。

公元407年,随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撤离了英国,伦敦城镇也开始衰落。大批居民离城而走,住在城墙内的居民也仅剩少数的渔民和农民。

伦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伦敦就又重新发展起来,在伦敦文特哥登的城墙外科出现了一座新城。

新城不大,人口也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来自罗马的修道士来到伦敦,他们是从撒克逊人转教的基督教徒。

604年,一名主教被派往伦敦。640年伦敦开始铸造银币。

842年和851年,丹麦人两次入侵英国,抢劫和烧毁了大多数的城镇。侵略军占领了包括伦敦在内英国北部和东部领土。

收复伦敦(公元886年) 878年,丹麦人被阿尔弗烈德大帝所击败,英国的国土被分为两部分,丹麦人拿走了英格兰的东部领土,包括伦敦。而阿尔弗烈德大帝则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土地。

通过和平谈判,阿尔弗烈德大帝于886年重新收复伦敦,他重新修整了破败的旧罗马城的城墙。为了得到保护,居住在罗马城以外的伦敦人在阿尔弗烈德大帝统治时期又从新搬回到城里来居住。

994年,伦敦人击退了丹麦人并迫使他们撤离此地。争夺之地(11世纪)继盎格鲁撒克逊人之后,在英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是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Normans)。

他们的领袖威廉声称因血缘关系有权继承盎格鲁撒克逊人王帝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举发动进攻。公元1066年,威廉军事行动成功,成为英格兰的君主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

虽然此时英格兰的首都设于伦敦西南部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在伦敦东部修筑了坚固的伦敦塔以防御反抗者的进犯,这也作为宣示自己权威的一种手段。在诺曼人的统治下,伦敦终于在公元12世纪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

中古时代(12世纪)学者一般认为,在诺曼人的统治开始之后,英国步入了所谓的“中古时代”。这段时期的特点包括王权逐步的巩固,以及基督教会的权力的扩大。

伦敦也在这个时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两个城合组为一个伦敦市的模式。在东面,在古罗马人的古伦敦城的基础上建立起伦敦市(City of London)。

这个地方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伦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在这个时期,王室陆续在伦敦建筑王宫,而教会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伦敦市方面,其市长的权力也越来越稳固,商业发展迅速。

伦敦不少著名建筑物的前身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桥(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开始建筑,到1209年完工,其后屡经拆建。

王宫方面,著名的宫就是修筑在这个时期。后来由于大火,王宫大部分建筑被毁。

现在的英国议会就是建筑在威斯敏斯特宫的遗址上的。古代的王宫只余下现在仍可见到的威斯敏斯特大堂(Westminster Hall)以及在议会大楼对面,王宫旁边的珠宝塔(Jewel Tower)。

教会在这个时候的发展也留下了足迹。在这个时代兴建的著名教堂计有前身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圣巴塞洛缪(Great St Bartholomew)等。

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这个时期建筑起来,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图先修会(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天灾人祸(14-17世纪上半叶)伦敦在第14到17世纪之间和欧洲大陆一样的受到瘟疫之侵袭。

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让伦敦的人口急剧减少。据估计,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国议会党人与保皇党人之间的战争开始。1643年保皇。

5.有谁知道惠州在三国时代的渊源(历史、名人、文物等)

书中关于天花、恙虫病的治疗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对肺痨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100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他所说的“点飞升抽”就是现代化学的升华和蒸馏的方法;他发现的“丹砂烧之成水银,即公元前214年。当时在惠州设置了傅罗县。

后来在三国吴末期,萌发栖山养性之念。建兴四年(公元3l 6年)返回故里,在茅山抱朴峰下筑庵炼丹修道。

东晋政权建立。葛洪也是古代著名化学家,他在长期的炼丹过程中,即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改傅罗为博罗。

此外,另置欣乐县,任将兵都尉。次二县即为当今惠州之前身。

东晋人葛洪(284~364,或281~341),一身历经西晋东晋,对道教的丹鼎派有重大影响;在罗浮山设庵授徒;他还发现硝,可以说和三国时代的末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曾与惠州有不解之缘。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到临安宝石山西岭结庐修炼。晚年。

葛洪是岭南道教开创者,东晋丹阳句容人。少年时家贫,求为勾漏(今广西北流)令。

携子侄迁于广州,止于惠州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闻交趾盛产丹砂。葛洪还是见识卓著医学家。

其著作《肘后备急方》被后世称为古代的中医诊疗手册,但才识过人,曾师从祖父葛玄的高足郑隐学道炼丹。司马睿为丞相时,任咨议参军等职。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因破石冰有功,升为伏波将军,积变又还成丹砂”的方法。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赴洛阳搜求异书。

时值“八王之乱”惠州于我国历史中的身影,最早见于秦始皇33年,成为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试验、美学、文学方面、硫、碳混合燃烧的现象,促成了黑色火药的发明,在机械制造,葛洪也颇有成就,司马睿当了皇帝,一生著述甚丰,撰写的《抱朴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道教理论体系,赐葛洪爵关内侯,开岭南道教一派。

惠州中山公园怎么走

1.从江北医院走约270米到望江路口站坐惠城10路(坐6站)、惠城18路(坐8站)到百花洲站下.走约290米到惠州中山公园

2.乘坐出租车:共行驶4.5公里,康帝:费用15.00元;

普通:费用13.00元;

注意:信息仅供参考,不可作为支付依据.本费用中不含过路费和过桥费,塞车等因素可能使费用显著增加

3.从江北医院走约270米到望江路口站坐301路(坐3站)到文化宫站下.走约370米到惠州中山公园

4.从江北医院走约340米到义乌小商品城站坐惠城30路(坐6站)、惠城13路(坐6站)、惠城5路(坐7站)到百花洲站下.走约290米到惠州中山公园

惠州中山公园的景区介绍

历史上曾建有梅花精舍、望湖楼、代泛亭、望野亭、仲恺纪念碑、丰湖图书馆等。1937年建中山纪念堂。1986年冬,于公园正前方竖孙中山铜像。

公园内现存有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召开军民联欢会和追悼攻惠阵亡将士的纪念地望野亭及当年***演讲处,还有隋代遗留下的隋井、隋唐居住遗址、宋碑、数百米长的明代城墙、清亭等历史文物。

在面积只有1.5公顷的小小公园里容纳了这么丰厚的历史文物古迹,使中山公园成为一座难得的“惠州历史风景线陈列馆”,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还可以领略隋唐风骚感受思古幽情,过去一直是游人首选之地。

2001年初,当地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进程中,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中山公园整治工程项目指挥部,请来专家学者论证整治方案,并广泛征求了市民的意见,计划将公园从1.5公顷扩至3公顷。

拆除与公园内涵无关的建筑,修缮中山纪念堂和望野亭,并升高孙中山先生铜像,在正门处增建“博爱”牌坊,为突出公园的亮点,在新建惠州三洲田起义纪念柱、惠州七女湖起义纪念柱、邓演达先生纪念碑的同时,将勘查并挖出隋井、修复宋代“野吏亭碑”,重建野吏亭,新建览江廊和陈列馆等。

扩修工程于同年8月动工,计划包括门楼建设、雕塑、绿化及中山纪念堂修缮等项目在内的首期整治工程,于当年11月份完成并向游人开放。二期工程计划于2002年底完工。

惠州中山公园又是国民革命军东征遗址之一。东征军攻克惠州之后,在第一公园(中山公园)举行追悼会,追悼在攻克惠州城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惠州人民与东征军举行联欢大会,政治部主任***参加大会并发表演讲。中山公园内现存历史文物,有隋代遗留下的隋井、隋唐民居遗址、宋碑、明代城墙、清代建筑望野亭和东征遗址等。这里是惠州历史、人文景观的陈列馆,是惠州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惠州旅游的一大亮点。

中山公园所在的梌山,正是隋朝置循州总管府时的府衙之地。唐宋年间,梌山风景秀丽,已经是人们踏青的好去处。北宋咸平年间的惠州太守就这样描写:“扁舟闲得侣,嘉树远成行。梅雨千林暮,春风百草香。”

千百年后,沧海桑田,独特的惠州历史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淀在这个微微隆起的山头上。到了近代,地方政府为缅怀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梌山建惠州中山公园,使之成为广东三大中山公园之一。这块面积仅1.5公顷的弹丸之地。再加上1937年兴建的惠州中山纪念堂和1986年冬公园正前方立起的孙中山铜像,中山公园更深入人们的记忆,“惠州第一公园”当之无愧。

小小公园里竟容纳了这么丰厚的历史文物古迹,使中山公园成为一座难得的“惠州历史风景线陈列馆”。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还可以领略隋唐风骚感受思古幽情,确实是一处城市里不可多得的休闲好去处。

2007年,惠州中山纪念堂维修工程正式完工,一座“旧貌换新颜”的中山纪念堂出现在众人面前。经过落架大修的惠州中山纪念堂达到了“修旧如旧”的目的,它的建筑模样俯看似“中”字、平面看似“山”字。身临其中,肃穆感会油然而生。或许这就是“先驱传史”的教化作用吧。

惠州中山公园基本简介

惠州中山公园,位于惠州市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园内设有各种设施,如健身路径、儿童游乐区、湖泊、亭台楼阁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内还种植有各种花卉和绿植,四季花开,景色宜人。中山公园不仅是市民日常锻炼和散步的好地方,也是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的热门场所。

公园内还有一座纪念广场,纪念着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广场上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周围摆放着介绍其生平事迹的雕塑和图文展板,供游客了解和学习。公园内还有孙中山纪念馆,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此外,中山公园还举办过多次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艺术家和游客参与,增添了公园的文化气息。公园的绿化维护工作做得非常好,环境卫生整洁,为游客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环境。每年的节假日,中山公园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花灯展、音乐会等,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节日体验。

总之,惠州中山公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是惠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惠州中山公园位于惠州西湖平湖东面的梌山,占地面积3公顷。是广东省三大中山公园之一,已拥有76年历史、有“惠州第一公园”美誉。中山公园地处惠城区中心地段,史称第一公园。1928年为缅怀孙中山更名为中山公园。

惠州中山公园位于哪儿

惠州中山公园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惠州中山公园(原名惠州第一公园)位于惠州市的木余山,全园坐北向南,占地30,000平方米,建园于1920年代。民国14年(1925年)10月,北伐的东征军攻陷惠州,蒋介石_-以及苏联顾问罗加觉夫在此园右侧“望野亭”前广场召开军-大欢大会和追悼阵亡将士大会。民国17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民国27年(1938年)在园内北端建造“中山纪念堂”。1987年矗立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以纪念他的诞辰120周年。其他建设包括“廖仲恺先生纪念碑石”_“旧城墙遗址”等,该公园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先生之碑

东征遗址

惠州府城遗址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

望野亭

望野亭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孙中山详细信息++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章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