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百科

上海复兴公园,上海复兴公园简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上海复兴公园的一些知识点,和上海复兴公园简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复兴公园简介

上海复兴公园,作为历史悠久的公园之一,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变迁。早在八十多年前,这片土地原本是一片肥沃的农田,滋养着勤劳朴实的农民们,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在那时,一个名叫顾氏的家庭拥有这片土地的十多亩,他们独具匠心,将其转化为一座私人小花园,即最初的“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诞生的起点。

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片小花园逐渐扩大并开放,成为了上海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公园的设计融合了中西园林艺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成为城市中的一抹绿色瑰宝。无论是晨练的老人,还是嬉戏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的快乐空间。

如今,上海复兴公园不仅保留了那份历史痕迹,更通过不断的改造与维护,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上海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每一步踏入公园,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融。

扩展资料

复兴公园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居住着勤劳、贫穷的农民。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上海复兴公园有什么特点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复兴公园位于上海雁荡路105号,东邻重庆南路,南临复兴中路,西近思南路,北与科学会堂等为界。公园有四个大门出入;南门在复兴中路重庆南路转角;北门在雁荡路;西门出皋兰路;东门出重庆南路。1995年全园面积为8.89万平方米。园内经常举办各种嘉年华、演唱会活动。

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杰作。

19世纪80年代,在今雁荡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思南路一带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有一小村名顾家宅,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公园的造园风格,是以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布局。北、中部以规则式布局为主,有毛毡花坛、中心喷水池、月季花坛、以及南北、东西向主要干道。西南部以自然式布局为主,有假山区、荷花池、小溪、曲径小道、大草坪。融中西式为一体,突出法国规则式造园风格,这里的花坛采用下沉式,时下爱称沉床园,利用地面高差使人们的视点抬高,能更好地俯视花坛整体的效果,为公园的一大特点。

复兴公园最多的树木还是悬铃木,园中1700多株树龄50年以上的梧桐树名列全市之冠。特别是南门旁的一株,堪称“沪上老二”。它是通过修剪培养了强壮的骨架枝而形成的,所以冠幅比中山公园的“老大”要大,而中山公园的一株可能是实生苗自然长成,故其高度为第一。另外复兴公园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大树名木。有欧洲七叶树一株,长势已衰,但每年仍能开花。南门口还存有一株叫黄荆的灌木,也是沪上稀见的树种。其它还有槲栎、榔榆、朴树、皂荚等大树在沪上均已少见。

复兴公园的历史沿革

19世纪80年代,在今雁荡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思南路一带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有一小村名顾家宅,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规定向法国开放上海等五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法国人携带家眷,在通商口岸居住并从事贸易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上海道台麟桂和法国领事签字换文,划定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切东角为法租界。同治元年(1862年)法租界成立公董局,处理并掌管法租界内一切事务。法租界后经多次扩张,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总领事白藻泰与两江总督所派委员议妥法租界新界址: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延安中路东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北段),南至丁公桥、晏公庙、打铁浜(今方浜西路、西门路、顺昌路、太仓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公董局在此区域经营城市设施,修马路,造房子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法公董局以规银7.6万两圈买下了顾家宅花园及其周围的土地152亩(10.13万平方米),并将其中112亩(7.47万平方米)租给法军建造兵营,作为法军屯兵之用,此地被称为顾家宅兵营。光绪三十年,法军逐渐撤去,法国俱乐部等租用部分土地建造网球场、停车场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7月1日,公董局作出决定,将顾家宅花园改建为公园。

1908年,公园筹建时,公董局工务处提出建设方案,由法国园艺师柏勃(Papot)按法国园林特色进行设计,公董局聘请他为工程助理监督。

宣统元年(1909年)6月公园建成,同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对外开放,时称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

1910年初,公董局公共工程处任命法国人塔拉马为专职园艺师以负责公园工作。1917年6月,公董局公共工程处设园艺主任一职,仍由塔拉马担任。其他公园管理员也都是外国人,直到民国17年后才允许部分中国人充任。

早期的法国公园只占有现在复兴公园的中部位置,面积不大。1917年,公董局聘用法籍工程师约少默(Jousseaume)负责公园的大规模扩建和比较彻底的改建。设计方案于1918年基本通过并开始施工,工程边设计边修改,直至1926年完工。期间,年轻的中国园艺设计师郁锡麒参加了部分设计规划工作,其设计的部分图纸一直予以保留。

由于公园早期主要由法国人设计施工,所以公园的整体风格和许多布局,都带有欧洲风味。最显著的特点是公园布局中轴对称,呈格子化、图案化,以花卉、树木、亭榭、山池见长。

1929年6月,法租界公董局开始发售五张门券相联的年券,每券1美元,使用5人次。公园向华人开放后,门券价格不变,公园从高价的门券中取得巨大的收益。

民国21年7月法商电车、电灯公司获准在公园大草坪下建地下蓄水池四只,占地面积11.57亩(7713平方米)。并在靠近复兴中路边建造占地409平方米的泵站一座。配合这项工程,公董局于民国22~23年又拨款整修公园。除将地下蓄水池上面的草坪复原外,在园西新建绿廊、棚架,在中国园小溪上建桥,并将园界上的竹篱全部改建为围墙。

1938年,顾家宅公园售票收入78864美元,为公园预算的303%。抗日战争前期,票价每年调整一次,顾家宅公园(包括园内动物园)年券由1美元增至15美元,门券大洋5角,园内动物园门券2角。

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租界。1944年,汪伪上海市政府改顾家宅公园园名为大兴公园。

抗战胜利后,1946年元旦,公园改名为复兴公园,有“民族复兴”之意,当时总面积已有119亩,面向广大市民开放。

解放后,政府又在公园内新建、扩建各类游乐服务设施,总面积扩为138亩。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名红卫公园,但不久即恢复原名。

进入21世纪,复兴公园日新月异,着力强化公园建设和管理。2002年以法式公园为特征的复兴公园改建计划通过专家论证。原2000平方米水泥道板改建成花岗岩地坪,大草坪南北建成“花境”,改建2个生态型厕所,整修所有黑色路面,疏通整个排水、排污系统,架空线入地,清除电缆1100米、废电话线900米,拆除违章建筑4处,面积200多平方米,全部恢复绿化,改建茶花树坛和复兴中路透绿围墙沿线树坛。

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四星级公园。

复兴公园的服务设施

电马游戏场在园东侧南部,设有旋转式电动马30只,1965年由市园林管理处绿化工程队负责设计、施工,为上海公园中最早的大型儿童游乐设施,1993年3月拆除。

游泳池与电马游戏场同年建造,设有20×30米露天游泳池及更衣室等,1985年停止使用。1993年拆除。

文化娱乐中心原为动物园旁的水族馆,位于雁荡路入口处,专门展出鱼鳖类动物,建于1958年。动物园撤销后,该馆改为文艺馆,主要有评弹、越剧、文艺等演出,或租作会场等用。1989年租给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开设上海文化娱乐中心,为中外游人提供社交娱乐活动场所。

激流勇进位于公园南部原小溪地区,系冲浪游乐设施,设有冲浪船10只,接待量为每小时200人次。该项目由上海游艺机工程公司设计,江南造船厂负责设备的制造,总投资180万元,1992年9月12日正式开放。

儿童乐园位于公园西侧中部,占地1978平方米,设有电动碰碰车、大火车、母子车、荷花转盘、唐老鸭等,还有充气弹跳、海洋球等设施。除儿童乐园以外,在月季花坛东南角疏林地内安放盘旋滑梯、小滑梯、爬梯、滚桶、多功能攀登架等。1992年在园北部又增设观览车、小火车。

餐厅在皋兰路入口处。原设有竹结构茶廊,设座供游人品茗。1987年在原茶室基础上改建成四层餐饮办公综合大楼,底层面积884平方米作对外餐厅用。

Park97酒吧环境清幽,每逢周末和节日都有不同主题的派对,有DJ来驻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曾到Park97吃了两顿饭。

香格纳画廊其宗旨是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为此,画廊成功地在上海、香港以及海外许多地方举办了十多个艺术家的个展。作为了解沪上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吸引了大批在沪的外国友人,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专员,国外新闻媒体到上海香格纳画廊来。

文章分享结束,上海复兴公园和上海复兴公园简介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文章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